口頭表達,必須要清楚,準確傳達出你想說的意思,從而避免讓別人產生誤解。
如果你說話含糊不清,模棱兩可,毫無主線,任由對方怎么理解都行,自然就無法取得很好的溝通效果了。
所以,大印文化提醒你:不管我們進行什么樣的表達,我們都必須要有一個清晰的觀點。當你的觀點不夠明確,邏輯必然會混亂的。
尤其是一些涉及到操作性的方法,或者是要落地的一些方案,簽訂的合同條文等,假如太籠統,太含糊,那就沒有價值,甚至容易被別人“鉆空子”了。
例如周星馳在電影《算死草》中,阿歡被法官判“環首之刑”,也就是吊死。而周星馳飾演的陳夢吉,就抓住字面的意思,認為“環首之刑”只要執行“環首”就可以了,因為這個刑罰并沒加上“死”字,所以無法表達出要判何歡死的意思,從而解救了何歡。
當然,這只是電影中的一些橋段,但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說話也是如此,盡量要做到“滴水不漏”,無法讓別人抓住我們說話的漏洞。
這樣,我們的表達就需要做到清晰、準確和簡潔了。
為什么你的口頭表達會不清晰?表達不清,很大程度上是邏輯思維的問題。
或許你會很奇怪,為什么有人寫文章,可以把一件事描述得清清楚楚,但是讓他講出來時,就吞吞吐吐,毫無頭緒,混亂不清呢?
其實這不難理解。因為寫文章的時候,需要你耗費大量時間去建立一個清晰的主線,你可以慢慢思考,根據講述的主題,反復琢磨應該添加哪些內容,刪除哪些語句。這是一個調整的過程。
但口頭表達時,這個調整的過程,就需要我們在短時間內完成。如果你一開始就沒有一個清晰的觀點和表達脈絡,那么你想在短時間內就完成這個調整過程,就會比較困難了。
于是,很多人由于調整不過來,最終導致自己說話時說得磕磕碰碰,很容易說一些似是而非的內容,讓人聽起來好像沒有主線似的。
如果你平時能夠養成邏輯清晰的表達習慣,那么不管你要說什么,在這種習慣的帶引下,你自然就能夠做到表達清晰和準確了。
那怎樣才能夠養成這種邏輯清晰的表達習慣呢?
只要你的口頭表達能夠做到這三方面,你就能成為說話的高手。
一、用不同的信息描述一件事
一個人的口頭表達能力好不好,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能不能準確地把一件事描述出來。
假如你面對一個中文不好的外國人,他聽到你說“自行車”這個詞語,而又不知道這是什么東西,你要怎么給他解釋呢?盡量用不同的語言或者添加不同的信息,把你要說的內容清楚的描述出來。千萬不要高估別人的理解力,有時候別人很難“易地而處”理解你的意思,有時候別人又會“自以為聰明”地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你的話語。
二、抽象的概念盡量轉換成形象化的描述
人與人之間的對話,我們之所以會明白和理解,是因為我們都知道話語背后所表達的概念。
但并不是所有的概念,別人都能夠明白的。例如你說“互聯網+”這個概念,平常你說話的時候加入這個概念,沒有相關知識和經驗的人,可能就會卡在這個概念上,從而導致他無法理解你接下來所說的每一句話了。
所以,
不管你要說什么,一旦你意識到自己說的話語有種抽象的傾向,你就需要把這個抽象的表達具象化,用一些大家熟悉或者知道的事物,輔助理解。
三、讓你的表達具有某種結構
人類的大腦,通常對于那些雜亂無章的信息是很難理解的。而那些具有規律和結構的事物,不僅理解起來會更容易,而且也會記憶得更加深刻。
所以,如果你想讓自己的表達更加清楚和簡潔,用一些結構化的方式去安排表達,就很容易讓自己說出來的話更有邏輯了。
而我們熟悉的結構化表達方式,有“金字塔原理”,就是結論先行,以上統下。
例如你要跟老板匯報工作,老板問你“可不可以完成今年的年度指標?”你會怎么說呢?
你可以回答:年度指標完成壓力較大。每個月的進展都不順利,這樣積累下來,就很難達到年度指標的任務,所以僅靠現有營銷資源難以完成全年指標任務。
這種口頭表達不清不楚,既沒有具體的事例,也沒有邏輯的結構,說完等于沒說。但如果運用金字塔原理,就可以這樣表達:
先說結論:根據目前的狀態,完成年度指標壓力較大,需要更多營銷資源支持。
再給出原因1、2、3。最后重復結論:所以僅靠現有營銷資源難以完成全年指標任務。相信老板聽完,都知道你要說的是,具體問題在哪里,然后就可以組織員工一起討論對策了。
當然,這只是其中一個表達結構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會用到很多種的結構,但不管是什么樣的結構,都離不開這個框架。你可以通過多看文字,或者分析別人的話語,去找到相應的結構。例如自我介紹的結構,工作匯報的結構,上臺演講的結構等。
只要你平時說話時,有意識結合某些表達結構進行講述,那么你說出來的話自然就能做到清晰、準確和簡潔。
不過,想要完全做到這樣子,練習是必不可少的。李萬博導師《總裁演說思維》口才培訓班通過現場實戰口才訓練,保證提升學員說話表達能力;還有專業導師指導點評,保證學員針對性精準輔導。讓你以后面對種種場合都游刃有余,脫穎而出。
加入收藏夾
Copyright 2008-2025 DM信息網版權所有 客戶服務郵箱:656898733@qq.com
|